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优化农业科技产业化环境,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趋势,也是永州农业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措施。近十年来,永州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也是永州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效最显着的时期。
但从宏观上分析,永州农业仍然存在着大而不强的特征。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永州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对科技资源要素作用的综合运用和现有农业科技优势的转化,这一优势的转化根本出路在农业科技创新,最大潜力在农业科技创新,强劲动力也在农业科技创新。
为此,笔者在分析永州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优势和作用的基础上,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供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最核心的问题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而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性、指导性强的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新政策、新举措。近一时期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永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它必将对促进永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这么说,农业技术变革和创新始终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源。它将使农业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近十年来,永州已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抓出了成效。可以说,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永州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趋势,也是永州农业发展历史和必然选择。
(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以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高效、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用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近十多年以来,永州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由改革开放初的2:1左右扩大为目前的3.8:1.尽管近年来取消了农业税,增加了对农业的投资和对农民的补贴,但是农民收入的增长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其重要原因是承受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目前,永州一是人均现有耕地只有0.81亩,而且今后耕地面积仍呈下降趋势。二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面对这一双重制约,永州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靠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可以定论:只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那么科学化、机械化和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目的是创造出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9个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均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渗透到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从发展来看,解决永州几百万人口吃饭问题要靠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转变永州农业发展方式更要依靠科技进步。我们应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与重要作用。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都是技术变革和创新的推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灌溉、良种等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实现永州农业持续发展、长期确保永州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本地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那么很现实的讲,要实现永州农业持续发展,其根本出路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即是确保永州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又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还是加快建设永州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进而言之,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更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推进永州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二、近年来永州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永州市委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永州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目前,永州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些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可以肯定地说,“十一五”期间,永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加速永州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推进了农业科技研究与运用。市农科所选育出“金优899”、“I优899”、“新香优118”等优质水稻品种,通过了省级鉴定。其他农科部门还提纯复壮了东安鸡、道州灰鹅、九嶷山兔、红芽芋、圆叶莴笋等特色品种,被省有关部门认定为地方良种。水稻抛秧、平衡施肥、地膜覆盖、牛羊冷配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也在永州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市共繁育推广农业新品种(品系)80多个,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0多个,引进推广新品种300多个、新技术800多项。同时,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5万多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300万亩。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永州培育了一批农业品牌,熙可罐头、金浩植物油、优仕茶油、天龙大米、异蛇酒等打入了国际市场。2010年,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试点县落户冷水滩和蓝山。全市推广各类农业适用技术53项,总面积达1159.2万亩次。全市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共引进、试验、示范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122项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87.6万亩。市农科所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30多项。市柑科所实施“夏延西瓜标准化生产”项目,结束了瓜农原来靠天吃饭的历史。全市现有中国名牌2个,驰名商标3个,湖南名牌10个,着名商标11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家。
此外,通过实施“科技兴企”行动,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了农业产业层次。熙可公司世界首条年产1.5万吨的柑橘酶法脱囊衣生产线正式投产。湖南永康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香柚次果、青果及果皮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研究”被列为省重点项目。永州异蛇公司的“眼镜蛇规模化人工养殖技术”、永大高科的“油茶籽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成果转化”、中科农业的“富硒纳米生物肥产业化”被列为省产学研专项。
(二)促进了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37.0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163.57亿元,增长3.8%;林业产值38.73亿元,增长7.3%;牧业产值110.42亿元,增长3.6%;渔业产值17.15亿元,增长5.0%.实现增加值190.55亿元,增长4.4%.粮食种植面积852.4万亩,比上年增长1.4%.全年粮食总产量320.7万吨,比上年增长0.74%.其中,稻谷产量273.9万吨,增长0.9%.生猪出栏782.21万头,增长2.5%;出栏牛25.67万头,增长6.4%;出栏羊64.09万头,增长4.4%.
(三)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895家,比上年增加46家;实现销售收入148.7亿元,增长26.2%;年末从业人员4.26万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实现利润2.52亿元,增长14%.全市过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家、新增6家,实现产值133亿元、增长30%.粮油、果蔬加工规模档次进一步提升,利润率得到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逐渐加大
(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扩大。2012年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增湖南银光粮油公司,达到3家;省级龙头企业新增13家,达到28家;市级龙头企业新增28家,达到14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80家,比上年增加22家。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企业达到28家,比上年增加8家。
二是企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今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固定资产投入达到35亿元,比上年增长39.7%,是近年来投入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市新上固定资产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达到98个,比上年增加26个。目前,在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创办、领办、合办等多种形式自办原料基地的企业达到130家,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的7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三是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湖南果秀食品公司的“果秀”牌商标,今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使永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件,中国名牌产品达到2个。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到351家,今年接待游客250多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1.5%.
(五)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提升,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永州农业发展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据测算,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22%提高到2011年的45%.在主要作物方面,全市水稻良种种植实现了全覆盖,烟叶和水果种植的良种覆盖率也分别达到了95%和80%以上;在养殖业方面,三元杂交肉猪出栏接近400万头,牛、羊等名特优良畜禽产品占全年养殖产量超过70%.与此同时,在科技的支撑下,通过产业组织创新,全市建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业板块,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化组织。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3169个,辐射带动农户74万户,实现户均增收1158元。目前,已经有60%以上的种植基地、39%以上的农户和养殖基地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体系之中,对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六)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投入效果日趋明显。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各个部门的努力下,永州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不断增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全市2007-2011年五年间累计获得批准的各类农业科研项目147项,累计经费达到0.27亿元,取得各类科技成果76项。同时,通过对384项成果的推广转化,实现农民增收近2.5亿元;对230个农业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新增就业人员0.4万人,科技投入对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发展推动作用的效果日益明显。
三、目前永州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永州农业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获得了显着成效。但要持续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实现对现代农业发展支撑的长效机制,仍有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差。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不强。县区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由于人员紧缺和科研基地缺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县区以下乡镇农技站虽然在近年机构改革中有所恢变复性和加强,但多数乡镇农技站条件仍趋“边缘化”,人员锐减,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能力差。二是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不突出。永州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民营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农业科技创新补充作用不充分,现有的多家民营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力量不足,科研手段落后,科研设备缺乏,不足以承担农技科技创新的重任。
(二)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效益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永州各县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是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合作开展得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运作还不规范,财务管理、合作组织内部控制、民主管理等制度还未健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力度不够大,特别是县区及乡镇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资金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组织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三)农业生产规模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主要表现:农业种养加经营主体的科技创新力量不强。目前,为数众多的土地承包者经营规模偏小,而且相当一部分农户承包地经营副业化,缺乏农技创新动力;农业类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创阶段;农业龙头企业目前阶段在科技创新上作较大投资、取得创新成就的企业还不多;涉农民营科研机构数量少,科研能力还很有限。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而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合法地流转。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存在恋土情节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化经营,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科研单位大多是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表现在农业科研无基地,农业项目无处落实,导致了对农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技术升级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无法实施,关键性技术无力攻克,因而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不足,成果档次不高,应用科技成果的普及率偏低,不能有效地带动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五)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紧缺,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不完善
目前,永州市县区以下乡镇从事农业技?的干部不仅人员偏少,还忙于承担各项中心工作,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缺少人去干,加上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迅速,品种、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广大农技人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强,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有些力不从心。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务农人员的年龄老化、素质明显下降,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高,也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在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上,最大问题是既不完善,又不落实。如省委、省政府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科技改革的政策、意见,但与农业科技部门所改革密切联系的人才流动、成果转让所得奖励、农业科研部门与企业产权以及科技人员从业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相对欠缺或者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科研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由于整个社会的科技诚信环境尚未健全,相应的奖惩机制还未建成,也相当程度的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跨越式发展是一种高水平、赶超先进、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而如何实现永州农业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于农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着力推进科技支持农业发展工作。
(一)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农业科技创新有四个显着特点:一是区域性。农业生产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联系,农业技术的推广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创新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二是长期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其受生物自身的生长规律的影响,农业技术可对其产生积极影响,但却没法改变其生产规律,其生长过程一般较长,因而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较长。三是复杂性。现代农业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数理化,还需要生物、生态、气象等。与其它产业相比,表现出复杂、多方面,且其成果的应用还受到动植物生长规律和季节的影响,所以创新更具风险性。四是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对象主要是农民,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非集约化农业生产,其规模较小,经济力量分散、薄弱,无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全过程费用。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产品一般具有公共物品特性。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对待农业科技创新不能照搬其他产业科技创新的一些观念和做法,要注意避免认识误区。因为,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益性、长期性,有些甚至是不能盈利的,企业往往不愿意独自参与。如对新品种选育,一般要数十年才能完成,品种很难获得回报,但其对社会尤其对农民、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作用很大,所以政府应大力支持和资助。农业科技创新也要以企业为主体的错误认识,妨碍了永州政府农业科技创新支持的力度。因此,必须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大力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和资助。
(二)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突出重点,调整方向,整合资源,建成具永州特点的农业创新体系。永州的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动植物育种、高效安全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解决永州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系列困扰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农业领域拓展和延伸等关键技术。同时解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基础和产业化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一要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强劲支撑。首先切实加大优良品种、高效栽培、设施种植、规模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实施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创新,尽快形成一批技术新、工本低、效益好、实用性强、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设施栽培模式、高效养殖技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技术领域。其次要以永州的大宗农产品如何走出传统格局作为攻关课题,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在打造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优品率、名品率上多出成果,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改造升级。
二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生产脱节问题。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稳定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农业科技研究。
三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育种、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水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农业,对永州的优质水稻、优质烟、优质果蔬、优质畜禽、水产品、双低油菜、生物农药、城郊蔬菜等前沿技术研究。强化农业生物技术、涉农信息技术、农机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四要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实力的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发展一支高水平的科技源头创新团队,建成一批与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对接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制定政策、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引导民间、企业、外资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要建立农技推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农技推广资金,并努力做到逐年增长。
改变永州农业科研单位缺乏科技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术,创新后劲不足、技术推广经费的不足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投入过低的局面,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结构,保障在职人员工资及单位运转经费,增加事业费投入,提高稳定支持的科研经费比重。要建立以公共财政支持主渠道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政府每年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的增长进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进度,政府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度应高于科技投入强度。此外,还要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管理,多方面保证农业科研与推广的经费需求。
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品种创新、前沿高技术研究、基础资源的收集与开发利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科技要素带动金融要素向现代农业集聚,重点支持成果转化、技术更新和产业规模化。制定、完善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乡土科技人才培养,形成一支总量足、留得住、用得上、结构合理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在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和扶持政策上,重点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并存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使永州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
(四)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着力用科技武装农民。当务之急是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重点是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按照“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实行“一村一品”,大力培养专业农民。培养专业农民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农村经营管理技术、农村信息化技术、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家和农村高技能人才。
其次是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培育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现代农业人才激励政策,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实效,鼓励科技人员在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和创新创业。
三是推进“百万中专生计划”,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农民的转移就业能力。探索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
四是要建立政府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鼓励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合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要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步的步伐。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既要发挥农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又要发挥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作用。各相关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上来,增强全局观念,强化协作意识,合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从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出发,积极为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协作创造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二要建立健全协作联合攻关机制。要根据科研任务需要,形成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联合,不断提高创新效率,促进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产生。要主动加强与国内外技?创新交流与合作,依靠各类资源,搭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步的平台,建立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三是广泛动员各类农业推广、教学、科研等单位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创新与应用,使农业科技创新切实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